《从0到1》读书笔记第一章"未来的开云体育app挑战"第1记:开云体育app把握潮流风向
这几天刚到手当前炙手可热的来自PayPal创始人Peter Thiel的《Zero to One》,中文名《从0到1》,由高玉芳翻译,中信出版社出版。因为到货时刚好有事情在忙,所以只能在今天周末才开始拜读。
真理都是开云登录入口地址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
文章开始作者就说道:
当我面试应聘者时,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的看法?“
然后跟着一段描述应聘者通常的回答如下:
它也挑战心理,因为每个努力去回答的人都必须说一些他们明知道不为总人认同的看法,者需要勇气。出彩的回答很少,相对于智慧,这些想法缺少的更是勇气。
通常,我听到的回答都是这样的:
“我们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亟待改革。“
“美国是非凡的。“
“世界上不存在上帝。“
…
作者给出的回答如下:
好的回答应该按照下面这种模式:“大多数人相信X,开云电子但事实确是X的对立面。“
这里有几点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第1点: 创业者应该敢于不走寻常路
正如我在另外一篇文章 《现在叫你声企业家,你敢答应吗?》中所说到的:
“企业家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创新诉求,当碰到一条越少人走的路就会觉得这越是一条应该走下去的正确的道路,这比走寻常路打份工赚份人工来的更有意思。“
以及该文章中描述的企业家应该拥有的三个特质中的第2点:
舍我其谁的自信:健康向上的自信心会让你更容易迈向成功,你将会面对一些将你的方案打击的体无完肤、尸骨无全、面目全非的恶毒的否定派。请坚信你的产品就是这个世界所需要的,且你就是提供该产品的正确的人选。
第2点:创业者要洞察潮流的风向
很多人说不出究竟有哪些重大事情你是有独特的看法的原因是你自己根本不知道哪些是“独特”的事情。在在创业者的角度来说,就是你根本不知道创业潮流在往哪个方向流动。你根本琢磨不透究竟下一波创业浪潮来自何处。这样的话,你就充其量只能做从1到N的C2C(Copy to China)的量变的创业,永远跨不过从0到1的质变的创新。
在本人另外一篇文章 《教你如何找到创业点子》的 洞察潮流风向这一小节就谈到了有关创业的这方面的重要性。
因此,你应该让你的产品在还没有任何竞争者的情况下就进入市场。经验之谈,你不可能在该市场中作为后来人而想后来居上。即使在其他已有的大部分竞争者竞争能力都不咋滴的鲜有的情况下,也不应该这样做,因为就算只有一个有能力的竞争者比你先进入市场,就会大大的降低你成功的可能性。你必须在别人之前先找到一个适合创业的潮流趋势,在该市场广开大门的情况下开始大展拳脚。
在该文的另外一个小节 把你的创意编成一个好故事中还给出了跟本书作者Peter Thiel如出一辙的答案:
如果你以讲故事的方式来对描述一个事物的话,人类往往都很乐意去给出反馈。所有的故事往往都使用同样的基础框架。下面就是一个简单的来自著名的皮克萨斯动画工作室的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说故事的框架规则:
在过去()。每一天()。有一天()。因此() 。因此()。直到最后()。
第3点:开放的思想
企业家应该有宽阔的胸襟和思维去容纳不同的人文,历史,社会学,新技术等。你有自己跟别人对某个重要事物不一样的见解,有可能就是因为你有足够开放的思想和知识让你看到了创新的机遇,所以如作者所言,要有勇气告诉你的面试官。
上面提到的本人的另外一篇文章 《现在叫你声企业家,你敢答应吗?》中也提到了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拥有的3个特质中的第3点:
创新思维:海纳百川的开放思想等同于创新的思维,且作为一个企业家你需要持续的寻找最新的问题解决方法,策略,以及通向伟大的创意。请保持一个开放的思想来挖掘出崭新的创意和流程。
第4点: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上的
在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的例子表明只有那20%的“叛逆“的人能够逆风而行,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最终修成正果推动了人类的发展。这既可以应用到科技上也可以应用到其他方面。如没有乔布斯这班人,我们现在可能还是在争论着谁的手机物理键盘更美观更方便输入,更别说物联网究竟要怎么改变我们的生活了。没有哥伦布,先不论他的出发点是对是错,那么美国现在可能还是个原始社会。
因为等会要跟朋友去参观一大学生新创的Startup - “初见”,所以先潦潦草草的写这些吧。晚点再跟大家继续分享本人的一些不成熟想法。因为时间匆忙没有Review,有什么错误的地方敬请大家提出来,谢谢。
《从0到1》读书笔记第一章"未来的挑战"第2记:做老子还是做孙子从1到N VS 从0到1 - 别让自己的小鸡鸡抓在别人的手上
近几年国内互联网创业上非常流行一种C2C(也就是Copy to China - 拷贝到中国)的创业模式,打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和地域差。将在国外的如硅谷等已有的创新拷贝到中国来实现,然后因为“中国特色”的各种保护情况,很多人竟然都做成功了。小的抄袭多如牛毛,大的抄袭也屡见不鲜。如腾讯qq起家抄袭的就是OICQ,据说微信也不是先行者,而是拷贝What’s up 。
这里我并不是去批判这种抄袭是否正确,因为至少qq和微信很大程度上改善(注意,只是改善,并不是改变)了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如本书作者所言的,这些所谓的创新其实都是一个从1到N的变化。他们只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地球村的时代,很多信息在某一个小地方发生了就很快的能够传遍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
正如本人朋友Mark Ma所言,鸟叔的“江南Style”如果没有这个互联网全球村的基础,它就算再花十年可能也传不到英国那边,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出来就能立刻风靡全球。但是,就算你风靡全球了,它还是一首流行歌曲而已,流行程度只是从1个国家风靡到N个国家。它并没有因此而改变了文化产业结构,引起质的变化。
同样,QQ和微信虽然也拷贝到中国且生存发展的非常成功,但,它也只是多了个更中国化的OICQ和多了个中国化的What’s App而已,还是只是从人家OICQ和What’s App(其实我没有去仔细研究OICQ和What’s App是不是同类软件的先行者,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QQ和微信都不是这类改变人与人之间这中沟通方式改变的第一个)的1的基础上诞生出了N个同类型的应用而已。
从1到N你也许搭了别人技术发展的顺风车,但如果我们都是只考虑为了赚取眼前的利益而不思进取直接山寨的话,对人类来说,我们科技的创新就只会停滞不前;对一个国家来说,我们就只能是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所谓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技术,三流企业做产品,四流企业做服务。标准你都是人家美国从0到1的那些公司给定义的,套用一个朋友Michale Lu的一个鄙俗说法:
你的小鸡鸡抓在别人的手上,你能飞到哪去?
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但是,如果你的技术命脉都是抓在别人手上的话,试问你能怎么个崛起,怎么个腾飞!?
所以这本书提出的从0到1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国人反思的地方,套用老子道德经的说法: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如果这里把“道”理解成人类都拥有的智慧的话,那么,全球所有人都拥有共同的智慧来把一个改变世界某个方面的“一”个创新这个老祖宗给创造出来,如果我们都甘愿做孙子的话,那么我们就让别人去做老祖宗”一”,自己去做那个儿孙”二”,“三”,以及“万物”吧!
我们国人需要从0到1这个问题我是抛出来了,但是因为天地会珠海分舵自立尚浅,无法给大家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这里我希望我们的政府,投资人,企业家,技术人员等都能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别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奔走于扶持一些从1到N的山寨企业,投资一些从1到N的山寨产品,创建一些从1到N的山寨产品,开发一些从1到N的山寨产品上去,老是缩着头做“孙子”,而更应花时间的好好考虑如何自己来做一次“老子”!
《从0到1》读书笔记第2章"像1999 年那样狂欢"第1记:小结及词汇解析小结
本章的目的应该是通过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的背景,成因,影响,以及教训来教诫人们,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抛身于洪流热潮之中时,我们要冷静的思考辨识出那些不切实际的大众观点,找到隐藏在这些观点后面的反主流事实。
93年Mosaic浏览器的出现等引发大批的投资人涌向互联网市场,大量的资金涌入催生出大量的所谓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在没有盈利或者还没有收益的时候就已经被鼓吹的身价百倍,引发“非理性繁荣”和导致“资产价格虚增”。大部分这些公司根本没有盈利模式和能力,它们甚至不清楚“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而更倾向于将占领用户实现点击率看成比利润更权威,更有未来的财务衡量标准。
注:这让我想起了小米,但不同的是人家是拥有自己实实在在的盈利模式和能力的。
一家公司如果能挂上个.com的头衔价值即可翻倍。
作者还例举了自己在99年经营的Pay Pal公司,描述了自己当时是如何砸钱去占领用户
注:这个让我联想到现在的嘀嘀打车等的千团大战的砸钱占领用户的手法
并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一刻顺利了完成了融资帮助他们赢得了取得成功的时间以度过他们 清楚看到的即将到来的难关。
本章最终告诫我们, 狂热的追求新科技是正确的。但在大众洪流中被裹夹前行的时候,我们最反主流的行动不是去抵制潮流,而是需要在洪流中不丢失自己的独立思考。
词汇解析
以下是一些帮助解读本章的 来自网络的摘录。
新经济(New Economy)
所谓“新经济”是建立在 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持续增长与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并存,经济周期的阶段性特征明显淡化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IT)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新经济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新经济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通俗地讲,新经济就是我们一直追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 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马赛克浏览器(Mosaic Browser)
NCSA Mosaic,或简称 Mosaic,是互联网 历史上第一个获普遍使用和能够显示图片的网页浏览器 。它是由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 NCSA 组织在 1993年所发表,并于 1997年1月7日正式终止开发和支持。在当时人气爆发的大受欢迎。Mosaic的出现,算是点燃了后期互联网热潮的火种之一。
后来网景导航者浏览器的开发工作,聘用了许多原有的Mosaic浏览器工程师,但是没有采用Mosaic网页浏览器的任何代码。传承网景浏览器代码的后裔为 Firefox 浏览器。
九十年代末互联网泡沫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048.6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注:这个就是为什么《从0到1》作者说的”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不是赔钱。“这一点对任何有思想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再20世纪90年代后期,人们并不能清楚地领悟到这一点,当时的任何损失,都可以视为对未来发展所做的投资。传统的”新经济“观念将网站页面浏览量视为比利润更权威,更着眼未来的财务衡量标准。
九十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
90年代中期,一系列事件冲击着经济环境:人民币和日元的贬值、美国利率的上升及进而走强的美元、半导体价格的骤降,这些都影响了它们的经济增长。当美国经济在90年代早期从衰退中恢复时,格林斯潘领导的联准会开始提高美国利率来对抗通货膨胀。相较于南亚一直以较高的短期利率吸引热钱,这使得美国成为比南亚各国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这抬高了美元的价值。对于那些把货币锚定美元的南亚国家来说,走高的美元使得它们的出口更加昂贵、失去国际竞争力。同时,1996年春,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预期显著下滑,使他们的经常账户更为恶化。
巨大的恐慌导致债务债权的大量逃出,带来信用紧缩和破产。另外,在外国投资者尝试着取出现金时,外汇市场便被危机国家的货币淹没,加大它们的贬值压力。为了避免货币崩溃,这些国家的政府把国内利率提到极高的程度(使借出钱对投资者更有吸引力,以缓解资本外逃的现象);为了干涉外汇市场,用外汇储备以固定汇率买下多余的本国货币。而这两种政策都不可能长期维持。
很高的利率本身就可能危害一个健康的经济体,对一个脆弱的经济将会造成严重的灾难,而政府正在耗竭数目有限的外汇储备。当资本外逃之势无可避免之时,当局便放弃固定汇率,转而允许汇率浮动。本国汇率的贬值意味着,那些以外汇标价的负债转以本国货币的标价急速上涨,这就导致更多的破产、危机加深。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
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
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
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
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从0到1》读书笔记第3章“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第1记:成功企业垄断,失败企业竞争垄断 VS 完全竞争
请看下面来自《上海商报》的分析。
“完全竞争”在经济学领域常常被认为是理想和默认的市场形态。
所谓的“完全竞争市场”,指的是当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时,市场会达到一个平衡。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每家公司都没有太大的差别,卖的几乎是同样的产品。因为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在市场上有主导地位,所有的公司都只能根据市场来定价。
但如果出现了一个新市场,有可观的利润,新兴的公司会纷纷进入这个市场,增加供应量并压低价格,反而消去了这个新市场上曾经拥有的可观的利润。如果过多的公司进入同一个市场,他们会因为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蒙受损失,有些公司会在竞争中放弃并离开这个市场,然后价格和利润又会回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长远的角度看,在这个“完全竞争”的市场里面,没有公司能赚钱。
和“完全竞争”相反的是垄断。
在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中,即便是最有实力的公司也必须根据市场来定价,而一个垄断的企业因为占有了这个市场,所以它可以设定自己的价格。没有了竞争,垄断公司当然能根据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来给自己的产品定价。我对那些政府垄断和恶性竞争的公司都不感兴趣,我所想讲的“垄断公司”是那些精于专长、提供了无可替代产品的公司,比如Google。
Peter Thiel认为垄断并非是个坏事,一个垄断的企业会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去思考未来和善待员工。先说思考未来,我觉得还是可以拿Google作为例子,正式因为搜索领域的垄断带给了Google百分之九十多的高额收入,让它有足够的金钱和时间去考虑无人驾驶这些也许会改变人类未来的创新。试想如果把Google划分成几百份的小Google然后作充分的竞争,我相信他们就算有改变世界的心,也没有这份力。正如:
你自身拥有的一些独特的优势也有可能让你处于探索创业风向变动的好位置。有些方面的改变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插一脚进去的,而有一些改变也许需要很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或者需要连企业家都不愿意投入的巨大的努力才能去实现的。无人驾驶汽车也许在这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每个人都在吹嘘自己是如何站在无人驾驶汽车研发的最前端,但是最终只有Google有办法整合所需的专家,资本和决心来走完最后一英里。
至于另外一点关于”善待员工“,没有垄断必然没有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没有巨大的利润,企业的员工就不可能得到高的收入和好的回报。有更甚者,大家应该对近年某某康的反反复复的员工跳楼事件屡见不鲜了。我想这一点在这里应该很容易达到共识和共鸣的,所以就没有必要往下详述了。
蓝海 VS 红海
书中分别列举了Google和美国航空公司作为正反两方的例子进行辩证,Google因洞察到搜索这个蓝海市场而起家直到垄断,以低价值高利润而大肆盈利;美国航空公司因处于绝对的红海竞争之中,虽然创造了高价值,但所获得的利润却少的可怜。
Michael Porter VS Peter Thiel
和Peter Thiel提倡的垄断相对的是Michael Porter的《竞争战略》。Michael Porter 《竞争战略》更多相关概念的解析请查看本人CSDN上的另外一篇文章《战略计划(商业战略竞争五力学) 》
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著作《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形成了以定位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波特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分析方法提出竞争五力与三个基本竞争战略。 波特认为特定产业的竞争性质由五种力量决定:现有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产品的威胁、供应商的议价力量和购买者的议价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作用随产业的不同而不同,虽产业的变化而变化,结果就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在此基础上, 波特提出了企业在特定的产业中的竞争的通用战略,即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并指出这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三个基点。
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出版以来,竞争理论已主导该领域很多年。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普遍透过低成本、差异化或专注于某一独特市场来提高经营效率及竞争力,这被称为是以竞争为中心的传统的“红海战略(血腥竞争)”。 该战略对绝大部分竞争者而言是一种零和游戏。
红海战略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产业分析中,忽略了企业内部条件的差异,认为竞争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高利润产业的正确选择, 容易误导企业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而采取多元化战略。事实上,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异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异小。其次,波特的价值链分析虽然提供了寻找竞争优势的有效方法,但并 没有指出如何根据重要性来确定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垄断者谎言 VS 非垄断者谎言
垄断者为了规避政府审核打击等,往往会通过各种方法隐瞒自己的垄断实质,以便让自己能够在一边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大把大把的数钞票。所以Google就把自己称作是一个科技公司,打出了安卓,可穿戴设备,软件产品等牌来中和其搜索的垄断地位,并不断的夸大竞争事实,这样就可以告诉政府:
谷歌只是大池塘里的一条小鱼,我们可能随时被人吞下肚子,我们不是政府正在寻找的垄断企业。(谷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的 原语是:我们面对一个极其严酷的竞争格局,消费者有大量的选择去获取信息。)
而非垄断者刚好相反,他们往往过于乐观,倾向于低估市场的竞争以夸大自己的竞争能力,夸大自己的独特性。以致甚至看不到这个市场是否真的存在,以及就算有这样的市场,你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壁垒来抗拒未来进入者。这里也许我们可以对比往回看看我之前提到的文章《战略计划(商业战略竞争五力学) 》提到的商业竞争五要素,好好分析下该市场是否真的如你所猜想的那样了。
列夫托尔斯泰 VS Peter Thiel
与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所说的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相反,针对一家企业的成功与失败,Peter Thiel认为
“企业成功的原因各有不同:每个垄断企业都是靠解决一个独一无二的问题获得垄断地位;而企业失败的原因却相同:他们都无法逃脱竞争。
所以创业者不应该瞄准已经血流成河的红海市场进行创业,而更应该找到大部分人还不认同或者没有意识到的蓝海市场进行切入。
《从0到1》读书笔记第4章“竞争意识”第1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一直以来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教导我们要做个出类拔萃的好学生,小学如此,中学这般,大学也是如是。而评论是否是个好学生的标准在我国有“三好学生”做衡量,而随着社会就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三好学生“的评定标准中的两好”德,体“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形存实亡了,所以完全可以剔除掉。剩下的”智“才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有前途的唯一标准!而在中国,情况更要特殊,这个”智“字还要进一层的剔除掉其他的一些积极的意义,剩下的就直接等同于”学习成绩单“了。
那么问题来了,以”智“这个好学生标准来衡量学生是否足够优秀,让学生为了一个”学习成绩单“的数字足够坚挺高企而竞争的头破血流互相谩骂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如前段时间新闻所说为了个根本没有意义的0.5分的成绩之差而想不开去跳楼,这是理性的吗?这是对的吗?对错与否,结果最容易说明问题。
除了刚才说的这种竞争带来了学生因为无必要的自尊的跳楼新闻屡见不鲜之外,还带来了近几年流行的一个词语”高分低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如果你们都是已经毕业出来工作有一段时间的话,你们还记得学校那个考试老是拿第一名的人现在身处何方吗?他是否就是你们同学中最成功的那个人呢?我相信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往往你们同学中读书排名中上的那些人却是混得最成功的。
原因何在呢?这我在之前也一直只是笼统的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一般学习中上的人其实本身很聪明,又喜欢玩,所以出来社会受欢迎。而学习最好的因为只是关注读书,变成了个书呆子,所以出来社会不适应吧。“在今天看了Peter Thiel的这第四章“竞争意识”之后,我幡然大悟,我总结了下,答案应该是,“我们迷失在竞争之中而不能自拔了!”
“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学校,家庭给我们布局了这些无谓的竞争迷雾,让我们一直都为了追求一个成绩单的高分而迷失自我,从来就没有去想过究竟你是否真的对数学没有天分,而对文学充满激情,可以40分钟写出个《杯中窥人》?你对历史不感冒,却对艺术情有独钟,独钟到可以做个成功的画家而避免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注:阿道夫希特勒据说是个非常不错的画家,只是当分数不够没有考上维也纳艺术学院,最终弃艺从政,推动了二战的发生。)
回想起来,我们更多的是在关注我这次的考试成绩比谁谁谁又少了0.5分,我这个学期需要开更多的夜车去追赶,我绝对不能让那王八羔子在我面前洋洋得意太久。因为少了这0.5分,拿不了第一,今年父亲提供的“奖学金”泡汤了,暑假泰国游泡汤了,别人会怎么看我?亲戚问我考怎么样的时候我怎么说?算了,还是别活了…
《从0到1》的作者在本章前一部分也描述了自己的一次迷失经历。读书时盲目的竞争让自己一直梦想能以最好的分数被美国最高法院录取成为书记员,结果却失败了,受到的严重的打击而意志消沉。而后来却正是因为这次的失败让他从一直的竞争中跳出来进行独立的思考,走了另外一条创新之路,成功之路,更适合自己的道路,最终创立PayPal, 投资Google,创立投资企业…最终功成名就。
所以,学生们,朋友们,我们要冷静的去想想,这个成绩单和这个销售额真的值得你去跟同学和同事撕破脸皮勾心斗角大打出手吗?有这个时间去做这些无谓的事情,你倒不如跳出这个竞争氛围,好好想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什么才是更有前途的,哪里才是新的一片没有开发的蓝海处女地…没有毕业的就好好的有针对性的力排众议的去补充相应知识;创业的就好好去逆流而上,用如所说的反潮流的独立思考能力,打造出自己的垄断企业!
《从0到1》读书笔记第4章“竞争意识”第2记:一块猪肉引发的竞争论
上一篇读书笔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我们提出了让我们“迷失竞争”的观点。那么,对于企业来说,竞争究竟还存在哪些毒害呢?作者Peter Thiel在本第四章中先摆出了两个泰斗级别人物对为什么存在竞争的截然相反的两个观点。
马克思 VS 莎士比亚: 一块猪肉引起得竞争
马克思版本: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人们因为差异才会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为观点与目标截然不同(来自不同的物质环境)而斗争。差异越大,冲突越大
莎士比亚版本:
对莎士比亚来说则恰恰相反,所有的斗争或多或少都有些相似。《罗密欧与朱丽叶》开篇就说:“两家人,同样尊贵体面。“这两家人差不多,但是互相敌对。
在商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是因为做的产品都差不多才引发竞争,所以莎士比亚的版本比起马克思的版本来得更贴切。试想你一个卖猪肉的和我一个卖软件的,八竿子打不到一块,何来竞争之有呢?
但是,如果我的软件是关于怎么在网上更好的去卖猪肉的的这么一个软件,那么,这就跟传统的猪肉商家产生了相同点了:目的都是卖更多的猪肉。差异化只是别人是实体店,我的可能是O2O。那么竞争就出来了。
最终的可能是传统猪肉商家联合起来对我进行抵制,设置各种门槛让我要拿到各种牌照才能经营,然后我排除万难拿到牌照开始盈利时,传统猪商各自在我拿牌照的过程中找人弄出了个和我的软件差不多的只是换了个颜色的软件来跟我一起竞争卖猪肉O2O,而其他企业见我们打得不可开交以为有利可图又插一足进来,最终大家打价格战,最终市场达到完全竞争,我和各大商家逐个排队在银行楼顶上演跳楼。故事结束…
一只苹果看竞争
其实当一个企业做大做强之后,有意无意的,也会制造出竞争出来,这除了有本人前一篇文章《成功企业垄断,失败企业竞争》描述的“垄断着谎言”这个原因:
垄断者为了规避政府审核打击等,往往会通过各种方法隐瞒自己的垄断实质,以便让自己能够在一边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大把大把的数钞票。所以Google就把自己称作是一个科技公司,打出了安卓,可穿戴设备,软件产品等牌来中和其搜索的垄断地位,并不断的夸大竞争事实
之外,还因为企业家往往没有抑制住自己的贪婪,所谓饱暖思淫欲,当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就开始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
这里我们刚才卖猪肉这个例子改改,假如我现在这个软件是操作系统,你是搞搜索引擎卖广告的。那么我跟你也是八杆子打不打一块的,但是我现在垄断了个人PC操作系统了,碰巧你这时也垄断了搜索行业了,我看到你这个搜索挺赚钱的哦,好,我也搞个搜索引擎赚点外快。你看到我这操作系统挺赚钱的,你同样也想搞个网络操作系统来赚点钱好过年发红包用。这样你来我往的我们就盯着对方心无旁骛聚精会神的进行互相攻击拆台,大战三百回合,酣战多时,汗下如雨。
呼闻树林边一大汉大喝一声“买苹果嘞!!!”,打斗双方吓一跳之余咋一看以为是兼带卖苹果雪梨葡萄瓜子的小贩。此时正大汗淋漓之际,双方决定休战片刻,等吃完个苹果再战。靠近商贩一看,身高约1米88一光头的,拿起个苹果一看还是咬了一口的,询问“多少钱一(袋)?”。“一(代)少汁的卖499美元,多汁的卖599美元,还不讲价!”好家伙,打斗双方回家一打听,方知乔布斯这厮进来趁着他们打斗的时候把他那咬过的苹果卖得街知巷闻,已经压过了我们得优势了!
竞争弊端小结
所以,竞争会带来很多得弊端,这里根据《从0到1》第四章所描述的几点逐一简要列出来:
竞争使我们过分重视过去的机会,一味重复过去的模式。书中举例了移动信用卡读卡器的几何图形之争来描述这个问题,每个入场得企业都想在这红海中分一杯羹,简要得改变下读卡器得形状就作为个新产品推出市场参加竞争。
竞争使人出现幻觉,徒劳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机会”。书中列觉了90年代疯狂得网上宠物商店这个所谓的“机会”做例子,告诫我们如果非要进行竞争得话,那么进入市场竞争前要看清楚这究竟是否是一个值得竞争得市场。以下是对当时的佼佼者pets.com的来自“商业潮”的描述分析:
Pets.com,这个公司有一个非常可爱的玩偶吉祥物,受欢迎程度非同一般,当时曾出现在美国超级碗的黄金广告时段内,也在印到了感恩节大游行的气球上。但是不管这个玩偶多可爱或者多烦人,Pets.com 依旧不能吸引宠物主人来网上购买狗粮、猫粮,因为消费者购买之后还需要等几天才能拿到货,一刻都等不了。所以,Pets.com 决定靠牺牲运费来换取销量,然而实际上,Pets.com 上销售的宠物用品大部分都是亏钱的。2000 年 2 月,在美国亚马逊的支持下,Pets.com 上市融资 8250 万美元,巨额开支让其苦不堪言,9 个月后成功倒闭。
几乎从一开始,Pets.com 就注定要有这样的结局:尽管有很多人愿意为宠物花钱,但猫砂、狗食物罐头等宠物用品运费高昂,Pets.com 几乎没法从中获利,靠折扣吸引客户的手段更是让其收入状况雪上加霜。
除了给人幻觉外,竞争还让人分心。书中例举了甲骨文的创办人及CEO”拉里埃里森”和西贝尔系统公司的创始人,”埃里森”之前的员工”汤姆西贝尔”之间勾心斗角的事情来对这一点进行论证。其实埃里森和西贝尔的相互拆台,并不是他们这种层次的人应该做的事情,但正因为他们相互之间性格和所做的事情相似,拉近了他们的仇恨,让他们水火不能相容而做出这等低逼格的事情来。此外Peter Thiel还列举了Informix的CEO”菲尓怀特“甚至出现对“埃里森”进行个人攻击的这个Cheatshot的事情来进行佐证。
最终Peter Thiel给我们的忠告是,如果我们不能逃离竞争,不能将对手打败,那么就和对手联合。“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嘛。但他也指出了这个建议是非常难以做到的,因为我们往往放不下个人无谓的自尊和荣誉感,“一介草民为了个人荣誉都作殊死斗争,我凭什么和这个跟我抗争多年多次攻击我的老不死和好及并肩作战呢?”。 Peter Thiel的说法是,在商界:
“若果你能看出竞争不能带来价值的提升,而是充满破坏力,那你就比大多数人要理智。”
《从0到1》读书笔记第5章“后发优势”第1记:刘翔还没过终点呢!从NBA看垄断
《从0到1》上一章说的是“竞争意识“,描述的是一个企业,特别是一个科技企业应该规避在一个充满已有产品的红海市场中参加竞争。这种观点在企业界也许很适用,但在体育界可能就不适用了。本人是一个NBA球迷,每个赛季都会有一支球队获得总冠军,但联盟(类比成市场)绝对不会允许这支球队一直是总冠军,因为这样的话比赛看起来就没有意思了。这就好像湖人和高中队打比赛,还没有打就已经知道结果了。
所以联盟才会出现类似“工资帽“等规定,今年这个球队拿总冠军了,下一年重要球员就会身价上涨,团队就会碰到工资帽,如果球队老板不愿意负奢侈税而球员合同又到期的话,他就可以和另外一家球队的老板谈跳槽。另外一家球队如果觉得下年需要赢总冠军需要补充这种重量级的球员,而自己又有钱任性的话,就会签下这个球员了。
既然说开了NBA,那么我们还是以它为例子。凯尔特人2008年三巨头云集时获得总冠军,这叫做垄断吗?当然不叫,因为下一年总冠军的头衔就易主了。如果你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总冠军,那你才叫做垄断,才叫真正的成功。 做企业也一样,规避竞争也许会让你风光一时,但是经得起未来的考验的企业才是真正成功的企业。
但是三巨头在往后又合作了4年,虽然一直没有再为凯尔特人带来总冠军头衔,但也没有给球队转手。为什么呢?这里就涉及了 现金流和利润的概念了。 凯尔特人因为上一年的三巨头齐聚获得总冠军赚了的金钱和幕后投资人的有钱任性,所以就算未来这几年收视率没有这么高,也就是没有足够的利润,但是它依然能够靠着自己手头的现金流支撑着球队再去冲击另一次总冠军戒指。
最后我想用一个成年人的笑话结束这一小节,这时几年前听我的好友Red.Lin告诉我的,但版权当然是网上某君了:
”刘翔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你看选手都准备下蹲起跑了,让我看完咱们再做好吗?”“不嘛不嘛,人家现在就想要”老公无奈关了电视,与老婆风云际会一番,完事之后,老公缓缓打开电视,电视里解说员激动地喊着:“刘翔冲刺!赢了!冠军!12秒97!””
所以一个垄断企业,如果不能持久,就算现在再强再硬又有何用呢?那么一个企业应该如何才能持久呢?
现金流 VS 利润
个人认为利润可以比喻成一个人生存的终极目标,而现金流可以比喻成空气和血液。一个人暂时没有找到目标没有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了空气和血液,那你应该已经看到死神在向你招手了。当然,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达到自己的目标的话,那这绝对也是一个失败的人生了。
同理,一个初创企业最终的目标当然是要赚取大量的利润了,但短期内可能没有盈利,很有可能还在亏损,这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了现金流这个血液,连员工的工资都已经拖欠了几个月的话,那么,就算你拥有逆天的创意也只能关门大吉了(当然,如果你真有逆天的创意的话,我相信就算我把祖屋卖了也还是会投你,让你有足够的现金流的)。
而判断一个公司是否成功,不仅仅要看当前它手上所拥有的现金流,还要看它未来生成现金流的能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楼下一卖牛腩的铺子,手头有现金流10万,每年利润10万。楼上一叫雕爷的(注:只是叫起来顺口,并不真是要往不相关的雕爷牛腩身上靠)开了个初创公司,在搞互联网O2O的牛腩生意,目前还没有盈利,但是点子给出去后立刻获得了各方关注,KickStarter超额满载而归。而此时楼下的牛腩铺子感觉受到了楼上雕爷的威胁,准备加人手开分店,但支付宝拿出来一看手头只有9万了,本来有10万的,昨天请水军网上抹黑雕爷花了1万,所以开分店无望了。
这时如果你是个投资人的话,你会去投楼下的还是去找雕爷呢?这就不言而喻了吧。
所以作为科技初创公司,我们不要着眼于眼前的利润,很多初创科技公司其实在前几年都是亏损的,要结合一个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来进行估价才有意义。
作者这里举了几个例子,我这里就引用LinkIn这个我认为更典型的例子:
2014年初,LinkIn的市值达到245亿美元–对于一个2012年收入还不到10亿美元,净收益只有2,160万美元的公司来说,这已经非常高了。看到这些数字可能你觉得投资者们都疯了,但是这个估值只有考虑到LinkIn预测的未来现金流才有意义。
下图给出了LinkIn现在以及往后几年现金流预测相应的数据:
《从0到1》读书笔记第5章“后发优势”第2记:打造垄断企业技术小结垄断企业的特征
一家在未来拥有大量现金流的垄断企业通常综合拥有以下几个特征:
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在某些方面必须比它最近的替代品好上10倍才行。如刚出来的iPad和先行者“XP平板电脑“的比较,谷歌和度娘的比较等等。
网络效应: 如果你的朋友都是用我造的微信的话,你安装个Line应该没什么意思吧。当现在登月还只是少数宇航月和有钱任性的人才能干的情况下,你非要开发个“月地重力转换仪“来让人戴上后立刻有如在地球上行走一样,那你不失败才怪,单个用户需要为你这个产品分担太多成本了。如果有一天大家上月球有如去躺泰国看人妖那么方便的话,我的所有朋友在月球上都有如在地球上漫步般走路,而我却要如袋鼠般跳跃飘忽着行走的话,我不买你这个转换仪就是我脑袋有问题了。所以这里网络效应就体验出来了。
百度百科对网络效应的解析:信息产品存在着互联的内在需要,因为人们生产和使用它们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收集和交流信息。这种需求的满足程度与网络的规模密切相关。如果网络中只有少数用户,他们不仅要承担高昂的运营成本,而且只能与数量有限的人交流信息和使用经验。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这种不利于规模经济的情况将不断得到改善,所有用户都可能从网络规模的扩大中获得了更大的价值。此时,网络的价值呈几何级数增长。这种情况,即 某种产品对一名用户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该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数量,在经济学中称为网络外部性(network externality),或称网络效应。
规模经济: 垄断企业越大越强:开发一项产品的固定成本(设计,管理,生产,办公地点)需要更高的销量来分摊。软件开发就享有非常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因为产品不需要重复的投入, 边际成本趋近于0。
规模经济:是指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以软件开发为例,一个软件开发出来后,不需要因为买给多一个人需要重头开始开发一个一模一样的出来,所以规模经济大;不像单车,你多一个人买你就需要重新去打造多一台,所以规模经济小。
边际成本: 在经济学和金融学中,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的总成本的增量。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比如,仅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101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10000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
品牌优势: 垄断的公司都有强势的品牌,有如苹果的iPhone;但耀眼的品牌不一定都能做成垄断,有如玛丽莎梅耶尔的雅虎。没有科技公司可以只靠品牌发展。
建立垄断企业的方法
占领小市场: 一个初创企业完美的目标市场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几乎没有其他竞争者与你竞争。任何大的市场都是错误选择,而且已经有其他竞争者存在的大市场更糟糕。当年FaceBook发家前所做的就只是满足同学交流需要而已。所以利基市场才大有可为之处。
扩大规模:最成功的企业会先在一个特定的利基市场进行垄断,然后扩展到相近市场,由核心事业逐渐往外发展。书中举例了亚马逊一开始先花长时间大精力垄断卖书市场,然后到书籍的其他垂直市场如光盘,软件,影像销售等,最后扩张成无所不卖的现在的亚马逊。
破坏性创新: 用科技创新低价推出一种低端产品,然后逐步对产品做出改进,最终取代现存公司用旧科技生产的优质产品。如个人电脑的出现押解大型计算机市场,起初毫不起眼,之后却成为主导。这里难就难在“ 起初毫不起眼“, 这个过程中要尽量避开竞争,特别是当你要扩张到相邻的领域的时候,书中也并没有给出详细的分析和答案。
最终Peter Thiel给出的建议是,要实现垄断这个目标就要先主导一个小的利基市场,在这个基础上扩大,直到达到你的预想的长远目标。
《从0到1》读书笔记第6章“成功不是中彩票”第1记:你属于哪种主义?
本章作者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本章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机会青睐的是有准备的人。不要被成功人士如比尔盖茨等的“太幸运了,生来就具有一定的技能“,“一半是运气,一半是时机,剩下的则是智慧“这样的成功有如中彩票的天命论所迷惑。人家已经成功了,为了显示自己的谦逊而已。
乐观的人迎接未来,悲观的人害怕未来。作者在论证“成功不是中彩票“这个论点之前先提出了四种对未来的态度:
四种不同主义者对未来的态度
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 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看到的未来是阴郁的,但却是束手无策的,所以这种人会喜欢把钱存起来以应对不明确的未来,却也正是因为未来的不明确而不会去进行投资。作者举例说当今的欧洲就是这种情况,但本人看后觉得不够通俗易懂,所以我脑袋里搜索了另外一个例子,来让我更容易理解。我要说的就是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国内房价这几年一路飙升,政府屡禁不止,上一年2014有所回落,近来又开始有所升温。所以一部分白领阶层对这个高企的房价肯定是悲观的,也会抱着希望于政府加大调控力度来把房价压下去,但他们深知这没有谁敢打保票的,只是期盼楼价有如达尔文的理论一样,就算没有干预和准备也能自动进化(演化)而已罢了。所以这部分对房价未来不明确的悲观主义者往往就会一直省吃俭用的存钱以便未来 万一买得起房子的时候用。
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 在对未来明确的悲观主义者相信未来是可知的,但却是暗淡的,所以必须提前做好准备。所以贫困点的就能省则省,有点钱的就会大肆投资掠取金钱以备‘寒冬‘的到来。作者这里认为中国其实就是这种情况。我深表赞同,从环境污染,到基本诚信的缺失等等等。 正是这种对中国前景的明确的悲观,让国人都是忙于赚快钱。从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抢劫,到充满窃取智慧的C2C,完全都是想快速的基于别人的成功来获得快速的金钱。如果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整天想的都是怎么去赚快钱的话,那么其又有什么心思和计划去打造一个需要多年才能获利才能获得大量流动资金的垄断性科技企业呢?呜呼哀哉!
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 在对未来明确的乐观主义者眼中,如果计划缜密,工作努力,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所以这样的人都不会寄希望于储蓄,而是坚信未来是光明的,更愿意去投资去开创事业,赚取更大的利益!作者举例认为1950-1970年的美国就是这种情况。我看到这的时候倒是想起了慧眼投资李渊的武则天的老爸武士彟和投资秦始皇嬴政的吕不韦,他们应该都属于对未来看的很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坚信未来肯定是唐朝李渊或一统天下的嬴政的天下,所以早早就对他们进行的投资,有预谋,有计划的一步步最终获得的无可限量的投资回报率。所以他们可以说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投资人!吕不韦我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武则天大家也很清楚,但武士彟可能大家就有点面生了,所以关于武士彟的相应信息请看下面来自百度百科的描述:
武士彟的发迹,与他结认并忠诚李渊、李世民父子有直接关系。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派遣世袭贵族唐国公李渊为并州刺史、河东抚慰大使,镇压在今山西境内的毋端儿、历山飞等农民起义军。李渊初到并州,“行写于汾、晋”,就和“家富于财,颇好交结”的武士彟建立联系,并经常“休止其家”,受到很好的款待。第二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太原地区最高长官),就委任武士彟为行军司铠参军。当时,百姓到处起义,声势浩大,武士彟阴劝李渊起兵,并进“兵书及符瑞”。李渊表示:理解他的好意,如果将来取得成功,“当同富贵耳”。当时李渊是太原地区最高长官,武士彟是其下级官吏,他们竟敢一起讨论十恶不赦的“谋反”之事,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深厚的。
大业十三年(617年)初,李渊、李世民父子,见隋朝大势已去,决定乘乱起兵,夺取天下,遂命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头召募士兵,引起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的怀疑,并表示要按查此事。由于武士彟的劝说,王威、高君雅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为李渊消除起兵的障碍。
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 一个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只知道未来会变得越来越好,却不知道究竟有多好,因此不去定制具体计划。他想在未来获利,但是却没有必要制定具体计划。与其努力数年开发一种新产品,迷茫的乐观主义者选择改进已有的产品。所以进入并主导利基市场,然后规模化的进行垄断,往往会被这些人忽略掉。
作者在这里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述最后一点“对未来不明确的乐观主义者“,这当然了,因为在他看来这就是美国当前的情况。但是,无论你处于哪一种主义之中,只要你想打造一个垄断级别的企业,你都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而不是坐等上天来给你安排。
长期规划优先于机遇
我们不能坐等机会的到来,创业应该有长期的规划和设计,要如苹果和FaceBook这些公司一样有大格局。这里作者举了雅虎收购Facebook事件来说明一个有长期计划的目标明确的企业往往会被人低估其无可限量的未来:
初创公司的创立者只有对公司没有确切规划的时候才会卖掉公司,而这是收购者就可能是出价高了;一个对未来计划明确的创立者不会把公司卖掉,这就说明买家的出价不够高。2006年7月,当雅虎公司出价10亿美元要收购Facebook时,我认为如果是我们,至少会考虑一下。但是马克扎克伯格在会议上宣布:“好了,伙计们,这个会议只是走个程序,10分钟也不用。我们显然不会把Facebook卖掉。“马克清楚他能够领导公司开创出怎样的未来,而雅虎不清楚。在一个人人看未来都迷茫的世界里,目标明确的企业总是被低估。
当今流行“精益创业“,作者认为我们要注意“精益“只是一种方法,而不是目标。我认为作者的意思应该是想表达: 快速产品迭代是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只瞄准这一个或者下一个迭代的目标计划,要打造一个伟大企业,应该有更长远的规划,不要深陷忙碌的迭代当中而忽略了企业未来的方向。
作者洋洋洒洒的这一大章想说的其实就是,无论你是哪一种主义,如果你想打造一个垄断级别的公司的话,最重要的还是需要长期规划,规划优先于机遇。
以上观点纯属个人理解,不对之处欢迎指教:
作者:天地会珠海分舵
微信公众号:TechGoGoGo
微博: https://weibo.com/techgogogo
CSDN: https://blog.csdn.net/zhubaitian
(请在微信搜索“经理人分享日志”或“manashare”关注公众号,或者下载iPhone应用“经理人分享”,与45万职业人一起,畅享一份阅读、思考、实践的快乐。)
文章所涉及判断和结论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经理人分享立场。
知识点: 红海战略利基市场竞争战略竞争优势亚洲金融危机信息技术垄断贬值规模经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性价比很高,用了一段时间没有任何问题,点赞! 客服态度很好,发货也很快,体验非常满意。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Great value for the price. Will definitely buy again.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